美國機場安檢“謀殺”圣誕節(jié)
“9·11”那次襲擊,只花費了聯(lián)邦政府55億美元的撫恤費用和修繕費用,然而這些年來與國土安全和反恐相關的花費,卻總共有31050億美元。
安檢“謀殺”圣誕節(jié)
本是火熱與溫馨并存的圣誕季,卻沒有一個西方國家如美國這般狼狽。面對美國每年最大出行高峰的開始,嚴陣以待的除了那些CIA(美國中央情報局)、FBI(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和TSA(交通運輸管理局)的官員們,還有上百萬計劃飛機出行的美國人。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相當痛苦的時刻——數小時因冰雪天氣帶來的航班延誤、在各個航站樓之間換乘間隙頭頂上壓抑的白熾燈光以及糟糕的機場飲食,但這些還不算什么。這場飛行經歷真正令人厭惡的,正是美國TSA傾注十余年心血的機場安檢系統(tǒng),這一令美國國土安全部門引以為豪的反恐產物,如今卻讓美國人愛憎交織。
TSA的極權
人們脫下鞋子、皮帶、外套、毛衣、襯衫等等幾乎所有的一切,他們看上去更像是貓頭鷹餐廳(美國廉價快餐店,以女招待穿著暴露聞名)里的女招待,而不是什么商務旅客,甚至連幾個月大嬰兒的嬰兒襪和尿布也未能幸免。這是發(fā)生在高喊“人權高于一切”的美國機場安檢區(qū)的普通一幕,其實沒什么大驚小怪,連美國人都已習以為常。
“9·11”恐怖襲擊已過去11周年,美國的機場安檢仍舊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與2012年前六個月相比,到年底,TSA接到的針對安檢的投訴又將增長近40%。
所幸,由于過去兩年恐怖分子與美國TSA相安無事,這兩年的安檢程序并沒有增加新項目。在過去的11年里,每一次的恐怖未遂事件都會在原有要求之上催生出一系列新的安檢規(guī)則──脫鞋、取出手提電腦等電子設備、脫下外套、限制液體、提供準確姓名,2010年又增加了全身X光掃描或手摸全身的檢查。
自從TSA在2002年全面清洗了美國200多個機場,移走了所有此前負責機場安檢的私人保安公司,并清一色換上了自己的工作人員之后,它的預算也跟氣球一樣鼓脹起來。迄今為止,在機場為運管局服務的工作人員,已從2002年的16000名增至逾50000名。這一增長顯然得利于這十多年來美國公眾默認的一項原則,即任何以預防另一次恐怖襲擊的名義而進行的任何程度的過激反應都是可以接受的。
其實并不需要這么麻煩,只要世界各地的乘客不再飛往美國,就省去這些事情。事實上,連美國人自己都不愿意在國內飛行。去年,一位31歲的美國男子約翰·泰納爾在圣地亞哥機場接受安檢時,拒絕接受全身掃描或者搜身,他對機場安檢人員說:“不要碰我下面,要不我叫人抓你。”說完,泰納爾拿著退票款離開了機場。他的這句話如今在美國網絡上已經成為流行語,泰納爾也因此成了網絡名人。
許多國家都已經將美國拉入了最差機場國家黑名單,歐洲人也為此嘲笑美國人不可理喻,加拿大就允許他們的乘客不用脫鞋,也不用特地將iPad這樣的電子產品從行李包里拿出來,如此可以避免劃痕。英國則允許兒童將圣誕季比較流行的裝飾性玻璃雪球帶上飛機,以表明他們對可能帶來的風險是容忍的。而那些雙腿分開、手舉過頭頂以讓掃描員一覽裸露風光的行為,在歐洲都是被嚴令禁止的。
盡管在今年,來自全美范圍的譴責已經在敦促運管局逐步改變他們的一些行事規(guī)則:如安檢時兒童和老年人不用脫鞋,但關于尋找目前X光全身掃描的替代方法,卻一直遲遲沒有進展,許多擔心因此患癌的老年旅客,為此已永久性地將飛行計劃從旅行計劃中剔除。而那些商務旅客,仍無可奈何地常年穿梭在各個機場的掃描通道之間。
最失敗的政府工程
這么多年來有一個疑問一直縈繞在美國人心里,所有這些特別安檢政策是否真的使美國變得更安全?那些被耽誤的額外的時間、麻煩和代價是否值得?
自2002年初至今,TSA已在美國各機場部署了6500多臺篩查技術設備,包括約800臺人體掃描器。然而在“9·11”已過去11年以后,預防恐怖主義的資源耗費與恐怖主義在美國本土造成的實際威脅已經嚴重不成比例。2002年至今,美國公民因恐怖事件傷亡的概率只在350萬分之一左右,根據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學者約翰·穆勒的研究,在這期間美國發(fā)生的15萬個謀殺案中,有伊斯蘭極端分子參與的比例小于三十六分之一。“事實上,除去阿富汗和伊拉克,伊斯蘭極端恐怖主義每年在全球只造成了200-400人死亡。而這一數字與美國每年死亡在浴缸里的人數竟相當。”穆勒注解道。
然而TSA仍認為每年80億美元的財政預算離他們希望的目標遠遠不夠,在TSA官網上“2011年度安防業(yè)績”榜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從一名旅客回程的行李上搜出一小撮C4塑膠爆炸物。另一張更長的TSA沒收品名單則包括4英寸長的塑料玩具槍和騎兵娃娃等在內的“疑似危險品”。而那些在機場安檢掃描過程中被沒收的疑似威脅來源——乳霜、瓶裝母乳以及罐裝深海魚油,運管局并沒有查出一件有涉嫌恐怖主義。
據《紐約時報》最新的一次估計,“9·11”那次襲擊,只花費了聯(lián)邦政府55億美元的撫恤費用和修繕費用,然而這些年來與國土安全和反恐相關的花費,卻總共有31050億美元。其中在運輸安全領域的花銷,就占了近三成,與一場小型阿富汗戰(zhàn)爭的開銷相當。
正如蘭德公司總裁伊莫里特·詹姆斯·托馬遜日前撰文所指出的,絕大多數用在運輸管理安全上的花銷都是“很少甚至沒有進行過評估的”。2010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曾經發(fā)布一個報告,指出當前的國土安全部門難以對龐大的費用開支作出科學的評估和決定,而這一開支還在逐年遞增。“這筆資金的運用是盲目的,存在大量浪費”,伊莫里特認為。
但比這種浪費更令人不快的事情是,運管局的工作人員們一次一次地去觸碰乘客們的底線,并持續(xù)每天給成千上萬的旅客招致不快和延誤。
美國旅游協(xié)會(U.S.TravelAssociation)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為了逃避機場安檢過程中的麻煩和爭執(zhí),美國人平均每人每年減少兩到三次乘坐飛機出行的安排。這相當于間接讓賓館、飯店、航空公司和其他旅游服務機構減少了約850億美元的收入。而在此之外,更讓人心驚的是美國乘客付出的龐大的時間成本。
去年,美國有6.75億空中乘客。如果每一個人都要比“9·11”發(fā)生之前再提早一個小時抵達機場通過安檢,意味著單單因為“強化”安全措施就損失了6.15億個工時。來看看這一損失的時間成本是多少,2011年美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47457美元,除以一年約250天的工作天數和每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可以得到人均工時國內生產總值略高于23美元;乘上前面的6.15億個損失工時數,就可以得出143億美元的數字。由于航空旅客這個群體包括更多比一般人群薪水高的商人,所以這個數字應該更高。因此,僅2011年一年,額外的等待成本就達到200億~300億美元,也就是說,過去11年的成本合計要超過2750億美元。
蘭德公司的國家安全研究部主任杰克·萊利為此指出,在“9·11”已過去11年之后,是時候該換個思維了。他分析,“9·11”事件之后,乘飛機已經成為美國最為安全的出行方式。原因有三:乘客警惕性的增加、駕駛員座艙門安全性的提升、簽證申請程序的變更讓恐怖分子很難進入美國。
被轉嫁的危險
而今美國人面對的現實是,“9·11”的教訓不僅沒有令航空旅行變得更安全,反而讓更多人卷入了危險的境地。
放眼這一個圣誕季的前景,恐怕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會選擇自駕出行。但是對比飛機旅行和自駕旅行的風險,結果不言而喻,據《美國科學家》雜志分析,如果要令飛行與自駕的危險程度相當,除非像“9·11”當天四架飛機墜毀的慘劇每月上演一次。
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的一項研究表明:在“9·11”之后不斷升級版的航班安檢系統(tǒng)正以每年5%的速度流失乘客,這些人為了避免飛機安檢的麻煩而開車出行,結果導致了每月超過100起的道路死亡事故。
這并非意味著TSA的工作人員就要為日益增多的道路交通事故而承擔責任,他們只是根據常識和規(guī)則來判斷問題?;蛟S也沒有必要責備國土安全局的官員們,他們只是為了要有所作為而避免無為,雖然有時候什么都不做也許更好。而最應受到譴責的是那些政治家、媒體和旅游官員。他們把目光都聚焦在了一起單獨的飛機恐怖襲擊上,而忽略了道路交通事故、槍擊案甚至是浴缸事故所導致的死亡人數都遠遠超過了恐怖襲擊。
TSA目前也許尚未意識到,如此大費周章的機場安檢,已經在勸使人們遠離這樣一項最安全的旅行方式。華盛頓或許應該問問,為什么對于乘客來說,坐飛機比火車、汽車更有價值,答案不言自明,在時間,花費和安全上都是如此。